【资料图】
中新网北京3月2日电 (记者 孙自法)小行星等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潜在威胁监测评估及相关研究,近些年来备受学界和全球广泛关注。
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最新发表一组五篇天文学论文,聚焦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对一颗近地小行星的卫星开展的“双小行星重定向测试”(DART)任务观测相关研究进展,旨在揭示DART航天器的撞击如何改变被撞击卫星的轨道,或能揭示如何利用这种方法打造一个防御系统,防止天体与地球的潜在撞击。
据介绍,2022年9月下旬,DART任务将一个航天器撞向了近地小行星(65803)“孪大星”(Didymos)的卫星“孪小星”(Dimorphos),此次撞击的目的是为了改变“孪小星”的轨道,测试小行星偏转这种潜在方法的可行性。
《自然》最新发表的五篇论文估算了“孪小星”的动量变化,并描述了动量如何从航天器转移到“孪小星”:
第一篇论文研究确定了DART撞击后,“孪小星”绕“孪大星”的轨道周期变化,两种独立测量该变化的方法显示,其轨道周期缩短了约33分钟。
第二篇论文重建了DART航天器对“孪小星”的影响,或有助于规划未来任务,并有望提高对结果预测的确定性。研究人员还描述了撞击点的位置和性质,指出撞击点位于两块岩石之间,航天器与“孪小星”撞击时还擦到了其中一块岩石。
第三篇论文报道了哈勃太空望远镜对羽状喷出物(由撞击产生的碎片)的观测结果,这些羽状喷出物的速度和演化或能解释撞击导致的动量变化。
第四篇论文研究指出,“孪小星”的轨道速度在撞击后减慢了。研究人员认为,从航天器转移到“孪小星”的动量在撞击产生的喷出物蒸汽的反冲作用下得到了增强。
第五篇论文基于全球市民科学望远镜网络(包括捕捉到撞击瞬间的留尼汪岛上的3台和肯尼亚内罗毕的1台望远镜)在撞击前、中、后对“孪小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人员估算了喷出尘埃的质量和能量,以及其随时间的演化,这或能帮助人们理解撞击任务的最终结果。(完)
此前,美国俄亥俄州列车脱轨致有毒气体扩散,目前,污染废弃物的外运工作在持续进行。然而,如此关乎居...
中新网北京3月2日电(记者孙自法)小行星等地外天体撞击地球的潜在威胁监测评估及相关研究,近些年来备受...
中新网金边3月2日电(欧阳开宇余湘珺)柬埔寨将延长政府和私人教育机构免税激励措施,从明年开始再延长五...
为了有效应对各类安全挑战,亚太国家必须坚持开放包容,坚持多边主义,通过对话合作来化解分歧,而不应...
日内瓦外交学院国际法教授、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前民主公平国际秩序问题独立专家德扎亚斯近日在接受总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