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4月24日电 据最高检网站消息,近年来,随着矿产资源价格不断上涨,一些不法分子为牟取非法利益,大肆破坏国家矿产资源。2022年第一季度,全国检察机关共起诉非法采矿、破坏性采矿犯罪1556人。此类犯罪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损害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应依法严厉打击,开展综合整治。办案发现,当前此类犯罪主要呈现五方面特点。
一是地域特征明显,涉及矿产种类多。从2021年以来全国检察机关受理的非法采矿案件情况看,该类犯罪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广东、河南、福建、湖北、安徽、江西、江苏等矿产资源大省,这9个省办案量合计占全国的58.4%。涉及的矿产资源种类较多,包括砂石、煤炭、矿石、石墨、稀土、泥炭土等。
二是暴利驱使下,非法盗采屡禁不止。旺盛的市场需求导致矿产资源价格不断上涨,而实施盗采犯罪的技术含量却相对较低。面对巨额的利润和低廉的犯罪成本,犯罪分子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如盗采海砂案件,从反映的情况看,盗采海砂方法简单,运输储存便利,一吨海砂的出水价和到港价存在数十元的利润空间,如果清洗后按照建筑用砂贩卖,利润空间可到上百元。按照普通江船3000至5000吨的载运量,贩运一次海砂的总利润可达数十万元。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23人非法采矿案中,犯罪分子筹资数千万元购置6艘大型采砂船,盗采海砂销往福建、浙江等地。从涉案银行账户与部分微信转账记录看,3年间非法收入上亿元。本案23名被告人一审被法院分别以非法采矿罪、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开设赌场罪等罪名,判处一年四个月至十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五万至三百万元人民币不等罚金。全案追缴违法所得共2000余万元。
三是犯罪手段多样,非法盗采隐蔽性更强。有的犯罪分子未获取相关部门审批,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开采。有的虽取得许可证,但恶意超范围开采,甚至通过边开采边修复方式,隐藏非法开采现场,逃避相关部门监管查处。如,浙江省海宁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非法采矿案中,犯罪分子先后成立两家公司,通过拍卖方式取得两个矿区的采矿权,并获得采矿许可证,多次超越许可证规定范围,越界违法采矿100万余吨,涉案价值2600万余元。最终,两家涉案单位和相关负责人员被追缴全部违法所得,并被判处一至三年不等有期徒刑,并处两万至一百万元人民币不等罚金。此外,从检察机关办案情况看,该类犯罪隐蔽性不断增加,一些犯罪分子甚至披着合法外衣,借助项目建设、土地复垦平整、河道整治、矿山恢复治理等名义,变相实施非法开采行为。如,福建省永安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非法采矿案中,涉案企业以公司厂房通水、通电、通路、土地平整的名义,雇佣工人非法采掘石英砂原矿,并进行加工销售。又如,江苏省张家港市检察院办理的一起非法采矿案中,犯罪分子利用装修塔楼及铺设景观的契机,伙同他人使用挖掘机开挖国家4A级景区凤凰山东侧山体,非法开采山石6000余吨。目前,张家港市检察院已向法院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建议判处被告单位罚金,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承担修复受损山体法律责任,赔偿造成的生态环境资源损失。有的甚至在参与修复被盗采地区生态环境时,实施盗采行为。如,北京检察机关办理的一起非法采矿案中,犯罪嫌疑人借参与盗采点修复项目之机,盗采叶腊石近600吨。目前涉案叶蜡石已经被全部查获,北京检察机关已提起刑事附带公益诉讼,建议判处被告人有期徒刑,承担生态环境修复等民事责任。
四是严重破坏生态环境,甚至引发安全事故。此类犯罪中,犯罪分子大多进行简单粗暴的掠夺式盗采,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表裸露、土壤沙化等,极易引发地面塌陷、崩塌、滑坡、泥石流等次生地质灾害,对生态环境破坏极大。如在长江、黄河等重要航道非法开采砂石,还会直接改变原河床形态,造成原航道航行条件发生改变,影响通航安全、防洪安全及河势稳定。盗采分子为实现利益最大化,甚至在采矿中违法使用违禁化学制剂,不仅严重破坏矿产资源和生态环境,且极易引发致人伤亡的重大安全事故。北京、山西、河南等地检察机关已办理多起以有机氰化物非法采矿案件。
五是犯罪形态规模化,常与黑恶势力交织。该类犯罪团伙一般人数众多、分工明确,形成“采、运、销”一条龙产业链。一些地方办案发现,因经济利益巨大,常有黑恶势力参与其中。如,江西省浮梁县检察院办理的一起黑社会性质组织案中,犯罪嫌疑人以某公司名义取得河道疏浚权,以疏浚为掩饰,通过暴力、威胁形成非法控制,拉拢、腐蚀国家工作人员逃避监管,非法采砂长达10余年,攫取非法利益2亿余元,给河道安全及生态资源造成严重破坏。本案21名被告人二审被法院分别以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非法采矿罪,寻衅滋事罪,敲诈勒索罪,行贿罪,重大责任事故罪,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帐薄罪,洗钱罪,判处十三年至一年三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并处罚金622万元,组织、领导者并处没收个人全部财产,剥夺政治权利二年。
全国检察机关将坚持依法能动履职,多措并举惩治盗采矿产资源犯罪,推动综合整治,促进源头治理、长效治理,守护绿水青山。一是强化协作配合,依法精准打击。深入开展自然资源领域专项整治行动,严厉打击矿产资源领域犯罪,对重大案件挂牌督办,严惩“砂霸”“矿霸”。充分运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及时通报案件处理信息、移交案件线索情况,逐步构建“政府负责、部门联动、源头治理”工作格局。
二是充分发挥“刑事追诉+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对破坏矿产资源犯罪行为造成社会公共利益损害的,以非法采矿罪追究刑事责任并处罚金的同时,依法提起刑事附带民事公益诉讼或民事公益诉讼,判令其赔偿因非法采矿造成的国家矿产资源损失,在规定期限内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予以恢复。
三是强化全民参与,加大普法宣传力度。落实“谁执法、谁普法”的普法责任,积极开展普法宣传。发布典型案例,促进公众提高环境意识、守法意识。
从省政府新闻办5月31日召开的2021年河北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
2021年,我省大气约束性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11个设区市PM2 5浓度首次迈进30+,空气质量改善...
5月30日,记者从秦皇岛市召开的秦皇岛市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秦皇岛市陆续制定出...
在快递之乡桐庐,一条稳定可靠的扩中路径正在形成。快递产业,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近年来,通...
近日,广西印发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任务分解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十四五期间广西食品安全高质量发展。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