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创新 > 正文

武汉城市圈“1+8>9”化学反应正在发生 差异化分工抱团发展能共赢

  • 2022-03-07 10:38:05 来源:长江日报
今年,“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抱团成圈”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两会期间,湖北代表团拟提出加快建设武汉都市圈有关建议。此前,湖北省委要求,武汉城市圈要加快打造最具发展活力、最具竞争力、最具影响力的省域城市圈,促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成为“引领湖北、支撑中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全国重要增长极。

数据显示,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已跨越3万亿元,位居全国省域城市圈前列。突破3万亿后,9个城市如何以“1”破题、攥指成拳?来自湖北、广东、四川等地的代表委员在接受长江日报记者采访时,提出意见建议。

■“孝感和武汉是天然一体的”

25条公路5条铁路连接两城

武汉领创智能激光董事长陈智宏是武汉人,2019年,公司将华中生产基地落子中国光谷·孝感产业园。“孝感到天河机场只要20多分钟,从汉孝城铁、汉孝大道到武汉也非常方便。企业决定落户时,考虑城市入口非常重要”,在陈智宏眼里,“孝感和武汉是天然一体的”。

“近年来,孝感市主动承接武汉产业转移,积极推动孝汉产业协作配套,两地融合发展的红利加速释放。”全国人大代表、孝感市委书记吴海涛表示,坚持交通先行,打造城市圈一小时通勤圈和一日生活圈,目前,孝感已实现25条公路、5条铁路与武汉连接,汉孝半小时经济圈和市内交通小循环基本形成,“下一步,我们将突出交通先行,全力打造武汉城市新外延”。

“黄冈设有三个火车站,分别是黄冈站、黄冈西站及黄冈东站,每天,三个站点均有多列开往武汉的城铁,最快的一班仅需半小时。”全国人大代表、李时珍医药集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湖北省蕲春县蕲艾产业协会副会长夏恒建告诉记者,这些年来,交通通勤化给武汉城市圈彼此产业协同带来更多便利,依托大武汉,融入大循环,是黄冈发展的重要战略路径,从顶层设计到地方意识,武黄同城化发展都在不断提速。

跨城地铁、城际铁路、高速公路连通起整个城市圈,“断头路”“瓶颈路”不断突破打通。今年,武汉硚口至孝感高速二期孝感段等9条“断头路”,S247潜江汉江大桥等9条“瓶颈路”畅通工程,都在持续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联合会会长、国众联集团董事长黄西勤认为,推进基础设施的“硬联通”能够加速城市圈的“软联通”,她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如今,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基本形成,以此为基础,大湾区还在不断深化三地制度、关税和法域的协同。

黄西勤建议,武汉城市圈要注重发挥中部地区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化交通基础设施体系,集聚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等各类要素,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增强主要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同时,通过提升就业、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有力有效保障民生,提升城市圈居民幸福感、满意度。

这与武汉城市圈当前的着力点也不谋而合。目前,武汉城市圈用数据串联起9市的服务事项,从看病就医、买房置业,到车辆违章处理、水电费充值等小事,圈内皆可“跨市通办”。截至2月中旬,武汉城市圈内城市共办理各类跨市通办业务突破20万件。

■“各城市正告别单打独斗”

差异化分工抱团发展能共赢

“一个普遍共识是,各城市正告别单打独斗,步入区域协同发展时代,人口和产业将继续向大都市圈集聚。”湖北省武汉城市圈研究会会长李春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谈到,今天的中国到了以城市圈、城市群为区域经济发展主要格局的阶段。相邻的区域,如果彼此之间的资源要素流通能更便利,区域内的市场主体生命力也会更旺盛,整个“圈”的发展韧性也就更强。

2021年3月,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协同发展,加快武汉、长株潭都市圈建设,打造全国重要增长极已被明确写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同年,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办公室在汉挂牌运行,《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合作框架协议》签署,“以一个个打破壁垒、拆除藩篱的小切口,做好同城化大文章”,最新要求接连部署。

采访中,代表委员们都谈到了一个观点:差异化定位、协同发展。“三江集团的总部和系统研发基地设在武汉,生产基地和二次研发基地则在孝感,各有侧重。”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三江集团设计所型号总设计师、科技委主任胡胜云感叹,城市圈发展模式已初现“化学反应”,做强1+8>9,圈内城市协同程度、向心力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发力点。大家要抓住各自特点,实现差异化发展,形成有自身特色的产业集群,“九城即一城目标是共赢”。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省工商联副主席、好医生药业集团董事长耿福能谈到,近些年,“一体化”“打破行政壁垒”等概念被频频提起。如何实现?同城化发展,关键在于促进城与城之间物流、人流、信息流,然后逐渐形成以“圈”为单位的大发展格局,合力共进,相互分工、互相协调。“我注意到,武汉城市圈已先行,即建立跨地域的规划和协调机制,同时设立了联合办公,这一点非常重要。”

■对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

敢于思想破冰才能突围发展

目前,在武汉城市圈超3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中,2021年,武汉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77万亿元,襄阳、宜昌超过5000亿元。

“城市圈规模经济优势更加突出,必将释放更大的经济增长潜能。”全国人大代表、咸宁市政协副主席、湖北科技学院医药研究院院长刘超认为,城市圈“兄弟”要同心同向,以“1”破题,对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等,缩小发展差距。同时,以此为目标,抱团取暖,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在与长三角城市群同行交流时,胡胜云注意到,上海的优秀技术人才常常前往城市圈相关企业进行技术指导,在技术转移上不仅持开放态度,更起到重要示范带头作用。他说,从当前看,武汉城市圈的经济总量、科创实力等指标在中部已经位居前列。作为“圈主”,武汉要注意把握方向、带好队伍,“八个城市是共同发展的基础,是城市圈这棵大树的树干,扎稳根基才能蓬勃向上”。他建议,武汉要腾出更多力量承担创新工作,做强“一主引领”,为城市圈创新发展赋能,同时,依托城市圈空间,延长产业链的长度和深度,形成更完整、更成熟的产业生态圈,让相关产业在武汉城市圈形成集群效应,引导城市圈转向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时,城市圈城市也要思想破冰、转变观念,“共同把蛋糕做大”。

黄西勤谈到了粤港澳大湾区的经验,她介绍,近年来,广东省着力破除体制障碍,努力打开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发展新局面,在商事登记、通关便利、社会治理等方面已取得多项创新成果,部分成功经验已面向全国推广。同时,跨境基础设施建设、通关便利化、高等教育、医疗卫生、供港澳水电气等合作稳步推进,大湾区合作发展的活力日益增强。

黄西勤说,武汉不仅是高校院所云集的科教大市,更是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应该把握住科教创新资源,更好地支撑和带动城市圈发展,“期盼在不久的将来,大湾区与武汉城市圈形成互动联动”。

“武汉城市圈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地理位置,都是中国经济版图的关键落子。”耿福能认为,大力发展武汉城市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势在必行,作为中心城市的武汉,要坚定做大做强,以“硬核”实力提升辐射带动力。

(长江日报记者高萌刘晨玮)

标签: 化学反应 重要增长极 省域城市圈 发展活力

推荐阅读

河北:前四个月空气质量历史同期最好 全力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从省政府新闻办5月31日召开的2021年河北省生态环境状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以来,全省空气质量持续改...

山西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土壤环境风险基本管控

2021年,我省大气约束性指标全部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11个设区市PM2 5浓度首次迈进30+,空气质量改善...

秦皇岛:11个项目先行先试“拿地即开工” 为项目业主提供全方位的审批服务

5月30日,记者从秦皇岛市召开的秦皇岛市投资建设领域审批制度改革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秦皇岛市陆续制定出...

桐庐深耕特色产业探索“扩中”新路 快递产业激活农村闲置劳动力

在快递之乡桐庐,一条稳定可靠的扩中路径正在形成。快递产业,成为当地名副其实的富民产业。近年来,通...

广西印发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实施方案 建设地方特色的现代化食品产业集群

近日,广西印发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任务分解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十四五期间广西食品安全高质量发展。聚焦...

猜您喜欢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亚洲时报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烦请联系。 联系方式:8 86 239 5@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关注